图片来源@视觉中国
文|锌刻度,作者|陈邓新,编辑|高智
AI,成为游戏的重要一环。
当AIGC大潮起,各行各业都面临竞争力重塑,游戏行业也不例外,大大小小的游戏企业纷纷加码,渴望抢占技术高地。
反映到资本市场,则是游戏板块的估值得到修复。
这其中,被誉为“游戏+AI”龙头的表现得尤为抢眼,月K线呈现七连阳的势态,比行业“双寡头”更为抢眼。
问题在于,AI真能挽救平淡的业绩?喊出精品化多年,怎么还是依赖买量?的全球化减速,背后是何缘由?
“游戏+AI”,产业逆风翻盘?
游戏行业,迎来了大变局。
随着游戏红利慢慢消退以及市场竞争逐步升级,行业从拼增量走向抢存量,可存量竞争既激烈又残酷。
据《2023中国游戏产业趋势及潜力分析报告》显示,2022年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为2658.8亿元,同比下滑10.3%,为2013年来首次收缩。
而据东方财富Choice的数据显示,A股21家涉足游戏的上市公司中,营业收入累计为651亿元,净利润累计为-6.28亿元;有9家上市公司净利润为负数,有11家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同比下滑。
此背景下,游戏行业亟需新故事。
巧的是,AI革命进入突破性时代,赋能千行百业已不在话下,而游戏行业正是AI天然的适用场景。
巨人网络创始人史玉柱日前表示:“未来游戏行业出路在哪?我们内部研究下来,同时也是我们团队现在在筹备的,第一个就是‘游戏+AI’。”
如此一来,拥抱“游戏+AI”已成为行业的共识。
《王者荣耀》成为腾讯AI的重要抓手;米哈游的新游《崩坏:星穹铁道》已探索在NPC的行为模式中加入了AI;网易在剧情生成、美术场景等方面研究AI落地……
而也未旁观,在一站式推广平台“量子”、美术设计中台“天工”、游戏分析运营体系“天机”、游戏情报系统“易览”等融入了AI技术。
对此,集团高级技术总监王传鹏表示:“对于2D原画的生成,以前是按周来统计,现在都是按天来产出原画。”
于是乎,站上了“风口”。
尽管如此,AI能否重塑三七互娱,依然值得商榷,毕竟故事的尽头是业绩。
2023年第一季度,的营业收入为37.65亿元,同比下滑7.94%;净利润为7.75亿元,同比增长1.92%;同期,股价涨幅高达57.18%。
近年来营收不断下滑
从这个角度来看,AI对三七互娱的业绩帮助似乎并不大。
一名私募人士告诉锌刻度:“短期来看,AI成为抱团资金的高地,业绩好坏并不重要,但利润长久不能体现AI的影响,故事就会变成事故。”
买量不是长久之计,却难以割舍
其实,抛开AI不谈,买量才是的文化烙印。
是从页游起家的,而页游与端游、手游不同,技术门槛更低,各路玩家蜂拥而至,令流量运营成为页游的核心竞争力。
正是依赖买量,才杀出重围,并逐步成长为A股第一大游戏公司,也成功跻身“买量王者”的序列。
关于此,从财报也可一窥究竟。
据同花顺的数据显示,的销售费用主要用于买量,2017年至2022年分别为19.08亿元、33.47亿元、77.37亿元、82.13亿元、91.25亿元、87.33亿元,营收占比分别为30.83%、43.85%、58.49%、57.04%、56.27%、53.23%。
而2023年第一季度,的销售费用为19.18亿元,竟是净利润的2.47倍。
一名互联网观察人士告诉锌刻度:“ 的陷入‘买量→积累付费用户→再买量’的怪圈,进一步推高了获客成本不说,效率也会越来越低。”